
白凤昆
20世纪50年代初,我家住在营口辽河老街上,是父母租来的一间半临街的民宅。坐北朝南,与著名商号兴茂福隔街相望;东边和北边,是鳞次栉比的平房;西面,与牛头楼隔着一条窄窄的胡同;沿着胡同向北走不远,便是营口人相依为命的大辽河。
那时没有幼儿园和托儿所,我们一大帮学龄前儿童整天在大街上疯跑疯玩。出于安全考虑,家长们统一规定,往东不能超过老爷阁,往西只能到西大庙,严禁去河边打闹(因为当时辽河没有护栏)。于是,这个被老百姓称为西大街的不足两华里的空间,就成了我们儿童时代的乐园。
兴茂福离我家最近,我和周边小伙伴自然对它情有独钟。它坐南朝北,是营口近代有名的“大屋子”(早期辽河老街上独特的商业形式)。兴茂福为二层楼,红砖砌筑,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建造。一层为我国传统的建筑模式,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二层为欧式构筑风格,特别是立柱的造型十分洋气;楼顶建有独特的八角欧式望亭,用于监视和警戒;北侧正门还有一个用欧式牛腿花饰支撑着的二楼临街小阳台。这种集中西合璧之美的建筑物在营口仅此一处。兴茂福正门东侧,有一个战争年代修筑之后废弃了的碉堡,它是我们这些爱玩“打仗游戏”孩子的天然场地。几个人把木制机枪架在枪眼上,守碉堡;另外几个人腰挂“手榴弹”,手拿“炸药包”,攻碉堡。谁都不愿意演日本鬼子,都想当八路军,每次开玩之前都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一次,玩得热火朝天之际,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摔倒,胳膊被石块刮破,流血不止。这时,一个叔叔飞快地取来消炎药和纱布,快速进行包扎。就这样,我们有缘认识了他。原来,当时的兴茂福是营口驻军招待所,这位叔叔是所长。由此,所长叔叔就成了我们的大朋友。难忘的是,所长叔叔主动邀请我们进楼参观,他比比划划、滔滔不绝地讲这讲那,可惜我们没听懂几句,因为他是南方口音。所长叔叔爱下象棋,但水平一般,我们几个小孩七手八脚一块儿上阵,他输多赢少。但他不管是赢是输,脸上总是挂满笑容,还常常像变戏法似地拿出几颗水果糖,给我们每人一块。
初一时,一次作文题目是《我难忘的一个人》,我写的就是这位所长叔叔。语文老师陈连贵厚德多才、诲人不倦,他指导我对作文精心修改后,作为范文拿到各班去念。之后,不少同学专门跑到兴茂福参观,所长叔叔自然热情接待。
因为在兴茂福享受了“贵宾”待遇,我们这群小孩儿的虚荣心便膨胀起来,后来大摇大摆地去牛头楼“巡视”。谁知刚进门,就被一个彪形大汉赶了出来。原来,这楼的一层是烧饼店。我们小孩没有钱,不买烧饼只是玩儿,当然不受欢迎。但我们人小志不短,不甘心被欺负,于是“就地取材”,给那人起了个外号“牛魔王”。以后路过牛头楼门口时,就齐声高喊:“牛——魔——王——”没有反应。探头探脑往里一看,店员都忙着卖烧饼,哪有空儿搭理我们。
牛头楼的记忆,只属于我们那个年代。有一次,我回营口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在辽河老街上,我边走边兴致勃勃地讲牛头楼。突然,一个旁听的“老者”插话说,老街上从来没有什么牛头楼。我问他哪年出生,回答1968年。我说,这就对了,你比我小20多岁呢。在你出生之前,曾经有一场“破四旧”的风暴,牛头楼上镶嵌的石雕牛头被“斩首”了。你不知道,很正常。
牛头楼向西走不远,就是老街上又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瑞昌成。没人把门,出入自由。这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天井式建筑,长方形内设三层回廊,全部采用红砖砌筑。西北角、东南角设有楼梯,回廊采用各种不同花纹的瓷砖铺地。四周楼房围成的天井建筑格局颇具南方风格,雄伟壮观。对于我们小孩来说,这里是玩“捉迷藏”的好地方,没有人干涉。大人们都脚步匆匆,各忙各的,看到我们后,大都微微一笑,感觉友好。
在瑞昌成玩腻了,有人提议到老爷阁去。打打闹闹一路向东,心情大好。小小年纪的我们,竟然都知道“紫气东来”。仰望老爷阁,下筑条石高台,中建两层楼,下层楼内塑黑面武财神像一尊,上层楼内塑关帝神像一尊,虎将雄风,威武凛然。阁外西悬“文武圣神”,中悬长匾“正大光明”。我还清楚地记得,“老爷阁”曾经是《营口日报》头版一个小专栏的名称呢。
可惜,老爷阁平日大门紧闭,只有元宵节、重阳节开放,游人才能自由参观。这个规定,连我们小孩都知道,所以每次跑到东头,只能远远望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以饱眼福,就算到了老爷阁。
写到这里,不由感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滋润中走来,在将近80年的人生旅途中,“正大光明”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进步,是我做人、做事的灯塔和座右铭。
与老爷阁大门紧闭不同,西大庙可以随意出入。那时的僧人不经商、不赚钱,和蔼可亲,见到我们小孩在庙里玩耍都笑容满面,并不驱赶。西大庙坐北朝南,主祀妈祖(海神娘娘)、龙王、药王及一些散仙杂神,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是营口城区最古老的建筑,香火旺盛。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庙会日,各地善男信女蜂拥而至,进香许愿,祈拜神灵,场面热闹壮观。接连三天的庙会,是我们小孩最快乐的时光。跟着家长逛庙会,能喝上一两瓶廉价的汽水,平时抠门儿的父母甚至还给买一把木制的大刀或长枪,拿在手里很有面子。一次,几个小伙伴每人一把大刀,跑到老爷阁前面耍了起来,被过路的大人调侃为“关公面前耍大刀”。我心里很不舒服,小声顶撞了一句:我们玩玩,咋的了?
从东玩到西,从老爷阁玩到西大庙,在这条尽显底蕴沧桑的百年老街上,留下了我们童年时代一个又一个深深的、有趣的记忆。
西大庙里供奉的散仙杂神中,有一位叫“十不全”,全身上下贴满了膏药。我总是离他远远的,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不敢近看。民间传说,你哪里不舒服,就把膏药贴在他身上同一部位,准好。有一年,我屁股上长了个疖子,妈妈让我去宝和堂买了两贴膏药,在我屁股上贴了一个,另外一个让我去西大庙,贴在“十不全”的屁股上。我不太情愿地照办了,很快药到病除。我坚持归功于宝和堂的膏药,惹得妈妈不高兴。
说起宝和堂,我们都有去那里买药的经历。这个百年老店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绝无假货、价格公道而且童叟无欺。家长打发小孩去买药,从没有差错,至今我仍对它充满敬意。在电视剧《大宅门》里,主人公白景琦到营口买药的情景,再现了老街当年的繁华,也勾起我对宝和堂的美好记忆。
与老街相依相伴的大辽河,更是营口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西大庙后身是渔港,大大小小的渔船聚集在码头上,是一道百看不厌的靓丽风景。营口的渔民都是弄潮儿,他们把出海捕鱼叫做“赶潮”。每天凌晨涨大潮时,渔民们开船驶出辽河口,到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午后满潮时驶回渔港。收获的鱼、虾、蟹,直接卖给等候在码头上的小商贩。之后,商贩或推车或挑担,沿街叫卖。
大河大海馈赠营口人的,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没有污染,没有添加剂,更没有假货。这是家乡人的“口福”,在哪里都吃不出这个独特的味道。
乡愁永驻。几十年里魂牵梦萦的,是家乡营口的辽河老街,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心中的辽河老街,就是一幅历久弥新的图画,那七彩斑斓的盛景,不能忘也不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