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关于“认可度”的思考 2024年08月27日

2024年江苏省高考的作文题目谈到了“认可度”这个话题。它告诉学生,毕业后踏入新的工作环境要关注这个问题,如何让社会和别人认可自己,需作出正确抉择。

什么是认可度?“认可”即分辨、识别,表示肯定、承认、允许的意思。“度”是指质和量的界限。所谓“认可度”是指人对别人认可程度的区分,即在认可的基础上升华,从认可他人、欣赏他人、效仿他人,到以他人为榜样的递进认知关系。

人是渴望被赞美的高级动物。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一般来讲,我们认真做人,努力做事的结果,都是为了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以此来证明自己做的是对的。一旦得到上级领导的赞美和激励,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在本岗位上进一步展示自己的进取心。

从古到今,凡是被众人高度认可的人大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怀有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心中装着百姓的安危;岳飞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遵循母亲的嘱托精忠报国;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虎门销烟”,展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决心。还有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不为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为“两弹一星”做出杰出贡献的钱学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心系群众,舍身忘我的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现着巨大的道德力量和光辉人性,永远被后人怀念和称颂。

怎样做才能被人认可?

能勤奋学习 《诸葛亮集·诫子书》讲:“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学习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才能从学习中得到收获。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习获得成功。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只有勤于学习,多做学问,用知识丰富自己,才能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勤于行则事治,勤于思则理得。勤奋、可以使人的才能得以发展。立身百行,以学为基。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掘出来。

重道德坚持 什么是德?德主要指一个人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表现。道与德是并列的,道是非常抽象的,道德只能从人们的行为中去体会,德就是道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落实。

德性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厚德载物,它是我们“内求”之后得到的主体性财富,能够为生命提供合理的归宿。也是《易经》里说的,“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有了这些德性之后,正能量凝聚在身上,身心也会健康,事业也会顺利,家庭也会和睦。“无德不能怀远。”品格德行乃立身所贵。道德是最核心的正能量。

《诗经·小雅》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的人,自然有人敬仰;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仿。现实表明,人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德性”排在首位。

有自律意识 塞涅卡说:“能约束自己的人最有威信。”“轻财是以聚人,律己是以服人,量宽是以待人,身先是以率人。”讲的就是坚守自律的作风。《论语·学而》曰:“敏于事而慎于言。”人在一定场合说出的每句话都会产生一定影响,若不自重不谨慎,一句话说得不对头,“信口开河”会被人记在心里,成为包袱和拖累。俗话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打铁还需自身硬。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做得体的事,是很重要的。“公生明,廉生威”,为人清正,勇于自律才能树立威信,办事公道正派才能深得人心。高尔基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还有这么一句格言:“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就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就会收获命运。”它的起点首先是行动,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不要知而不行,要“知行合一”重在行动。这样就会构成习惯,形成性格,最后取得理想的结果,从而决定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你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你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综上所述:凡是在工作实践中能勤奋学习、重道德修养、有自律意识的人,都会在本职岗位上体现出其自身价值。积极为社会践行使命,这样的人,自然会被众人认可和赞美。 田绍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