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气温骤降,西风列列。南窗前,高大的白杨树树叶哗哗作响,似在高咏“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诗句。此番变化,让笔者想到《论语·乡党篇》中的一句话——
“迅雷风烈必变。”
此迅雷,自不是目前国内80%以上用户都在使用的网络下载工具。“迅”,迅疾之意。“迅雷”,即快速响起的一声巨雷。“风烈”,就是风非常猛烈。这两种情况,都是比较反常的气候。在这样气候突变的时候,孔子神色“必变”——一定会变得严肃庄重起来。为什么?古人遵循“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以天为则”“惟天为大”等观念,既尊重自然,又向自然学习,探究人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反常的气候是上天在昭示什么吗?是人类有什么需要自我反省努力完善之处吗?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就是受这句话启示,写出了《孔子》这本小说,其中描绘了雷鸣电闪之夜,以孔子为首的儒学师徒面对凄厉的雷电骤雨,并未畏惧躲避,并不畏缩奔逃,而是凛然迎接狂风暴雨的一幅令人深思的画面。
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比井上靖捷足先登、更早引用这句话的,是我国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他在《三国演义》中,巧妙地将之放入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回:
话说一日,关羽、张飞外出,刘备刘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率数十人入园找到刘备:“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有甚紧事?”许褚答:“不知。只教我来相请。”刘备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曹操以“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为由,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先后点出淮南袁术、河北袁绍、八俊刘表、江东领袖孙策、益州刘璋及张绣、张鲁、韩遂等人名字,被曹操分别评为冢中枯骨、色厉胆薄、虚名无实、守户之犬及碌碌小人。最后,他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汤匙、筷子,恍惚间掉落地上。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于是面复从容,一边低头拾起匙箸一边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一声震雷的威力,竟让我手足失措。
曹操大笑:“大丈夫亦畏雷乎?”——你是心怀锦绣的大丈夫,也会害怕雷声吗?
刘备回:“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连圣人都“迅雷风烈必变”,我又怎么会不畏惧呢?将听到曹操说他刘玄德是“天下英雄”后失神掉箸一事掩饰而过。曹操从此不再怀疑刘备具备与之争夺天下的能力。
两个当世枭雄,一个豪气干云,指点群雄;一个寄人篱下,蒙混过关。正是这句“迅雷风烈必变”,救了刘备一命。
回到《论语》原文。在“迅雷风烈必变”之前,还有这几句话: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齐衰”(音zī cuī),指一种丧服,仅次于最重的“斩衰”。“齐衰者”就是穿丧服的人。“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孔子看见穿着丧服的人,即便是亲朋好友,以前在一起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如今遭遇家庭变故,也不再跟对方嘻嘻哈哈,而是态度变得敬重,以示同情和安慰。“冕者”,一般指戴官帽、穿官服的人。“瞽者”就是盲人。“亵”,也指亲近而不庄重。遇到故友如今当官了或因战乱成了残疾人,孔子一定以礼貌的言行对待他们。下面还有: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凶服”,就是丧服。“式”是通假字,同车字旁加一个式的苏轼苏东坡的“轼”,指古代车辆前端一条可以活动的横木,相当于今天乘车的扶手。“负版”指背着国家的公文图籍。这句话是说孔子在乘车时,看见穿丧服的人,一定以手扶在横木上微俯前身,做鞠躬的样子表示同情。看到背着国家公文图籍的公务员,也要扶着横木微微鞠躬,以示尊敬国家。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盛馔”,就是孔子到别人家做客,人家端上了非常丰盛的菜肴。孔子会一下子浮现出又欢喜、又惊叹、又感恩的表情以示敬意,同时从双膝跪在地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的坐姿变成直起身来,感谢主人的辛劳和热情。
看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孔子不仅敬畏自然,也敬畏生命、敬畏他人、敬畏劳动、敬畏权威、敬畏国家。
敬畏,是人类对待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敬”是尊敬,“畏”是畏惧。人类的“畏惧”之心与生俱来,“尊敬”则是后天修为。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知道敬畏,懂得敬畏,是君子的处世之道;唯我独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言行。
生活中,有那么一种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天地不怕,是人不惧。看似无拘无束,自在洒脱,实则心无敬畏,身无底线。这种言行跟对错无关,与三观有关,和品行相关。
心有所向,行有所止。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才能活出人格,活出情怀,活出境界。
秋风瑟瑟、秋雨绵绵之时,让我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感受四季轮回的变化,敬畏大自然的启示。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