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春波
已是冬季。南风和北风每天都在北方天际激烈交战,天气时暖时寒。
此时,人们外出的穿戴需与温度密切挂钩——暖天儿穿羽绒服,臃肿且不精神;气温骤降时着短裙丝袜,美丽“冻”人也不端庄。鲁迅很注意穿着,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借“掌故颇为熟悉”的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的嘴,小小地揶揄了一下恩师:“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为人师者,穿戴不可过于随意。然而,提起中国教师鼻祖——孔子穿衣的讲究,怕会让您望而生叹。请看《论语·乡党》中的一段记载:
君子不以绀(ɡàn)緅(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xiè)服。当暑,袗(zhěn)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mèi)。必有寝衣,长一身有(yòu)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sānɡ),无所不佩。非帷裳(chánɡ),必杀(shài)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翻译出来,字面意思是:
君子不用黑里透红的绀色和黑中带红的緅色作衣服镶边,不用红色和紫色作居家穿的衣服颜色。夏天,穿或粗面或细面的葛布单衣,外出时,里边一定穿上不露肤色的衬衣。黑色衣服,配黑羊皮裘;白色衣服,配白色鹿皮裘;黄色衣服,配黄色狐皮裘。平时在家穿的皮衣做得长些,右边袖子做得短些。睡觉时一定有被子,长度是身长的一倍半。用狐貉皮的厚毛做坐垫。除去丧事,必备的玉器都可佩戴。如果不是上朝或祭祀穿的礼服,一定裁去多余的布料。不穿黑色羊裘戴黑色礼帽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看到这些,有人恐怕头疼了——这都是些什么讲究啊?别急,待笔者一一解释。
本章是记录孔子穿衣的礼制,大体类似古代着装的礼仪要求。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君子”,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说,此君子指孔子。不过,也可理解为所有贵族。
“绀”,黑里透红的颜色(天青色);“緅”,黑中带红的颜色(铁红色)。
“饰”的解释有三:领子的边缘;领子和袖子的边缘;装饰。此处可笼统理解为衣服的镶边。
为什么绀色、緅色不能作为衣服的镶边呢?名家解读中,有说周朝以黑色为正式礼服颜色,绀、緅都近于黑色,故不用此二色镶边;有说绀色、緅色属于祭服用色,不可用于正式礼服。
“红、紫”,红色、紫色。
“亵服”,指内衣,家居便服。
红色、紫色为什么不能用来做居家时穿的衣服颜色?历来也有完全相反的理解。有说周朝时,大红色的“朱”属于贵重颜色,红、紫近于朱,所以连带被重视。朱熹说,“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言此则不以为朝祭之服可知。”意思是,红和紫不是正色,而且近似于女人服装的颜色。所以,君子就算内衣都不用红色、紫色,上朝和祭祀的正式服装更不能用。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当暑”,正当暑天。“袗”单衣。“絺、綌”,用或细或粗的葛织的比较凉快的布料。葛衣比较通透,类似现代的透视装。我国古代早就有穿葛衣度夏的习惯。《诗经·葛覃》言:“葛之覃兮,施(yì)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yì)是濩(huò),为絺为绤,服之无斁(yì)。”
从文明角度讲,身着透视装,无论内穿还是外披,外出时,用不透明的衣服遮挡一下比较得体。否则既不雅观,也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缁衣”,黑色的衣服。“羔裘”,用黑毛羔羊做的皮衣。
“素”,白色。“麑裘”,用白色小鹿皮做的皮衣。
“狐裘”,用黄色狐狸皮做的皮衣。
看,孔子穿衣讲究吧,冬天穿的是内外颜色一致的同色装,既不乱眼睛,又呈现立体穿衣效果。
亵裘长,短右袂。
“亵裘”与上文的“亵服”道理相同,指家居所穿的皮衣,做得比较长,便于保暖。“短右袂”是为了用右手做事方便。有网友说,如果是左撇子,就应“短左袂”了。这纯粹是现代人的乐观想法。在古代,以右为尊,古代官员被贬一般称“左迁”,朝中左丞相的地位比右丞相低。笔者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还严厉纠正用左手写字的学生,让他们改用右手呢。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寝衣”,睡觉时盖在身上的被子,大概是身长的一倍半。“有”同“又”。朱熹注解说,寝衣就是睡衣。但谁会穿身长一倍半的睡衣呢?起夜也不方便吧?《说文解字》云:“被,寝衣也。”许慎说了,被子就是寝衣。
狐貉之厚以居。
狐貉之毛皮很厚的部分用来做坐垫,冬天坐在上面暖和。
去丧,无所不佩。
古时男子戴得最多的饰物就是玉,《礼记·玉藻篇》上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佩玉是提醒自己,德行要像玉一样完美无瑕。《礼记》中还讲到“孔子佩象环”,“象”即象牙,象牙的纹理代表文章。“环”就是圆环。以示德行、学问的修为无有穷尽,要日日新,不能自满。
非帷裳,必杀之。
“帷裳”,上朝与祭祀所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成,于腰间褶叠收缩,紧以着身,像百褶裙一样。不是礼服,则要对整幅布进行裁剪缝制,使上腰减小,半于下摆,便于举止自如做事情。衣服的缝合口叫“杀”,引申为剪裁。三国经学家王肃注解说,“衣必有杀缝,唯帷裳无杀也”。所有的衣服都有一个缝口,但古礼要求,礼服不能见到那个缝口,要做到“天衣无缝”。
羔裘玄冠,不以吊。
“羔裘”是黑色,“玄”也是黑色。古代黑是吉色,秦始皇的皇袍就是黑色,黄色是汉朝才被确定下来的皇家专用颜色。所以,当时的人不穿着黑色的衣服去吊丧。
吉月,必朝服而朝。
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注解,“吉月为月朔”,即农历每月初一。也有人说,吉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还有人讲成正月第一天,大年初一。因为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大司寇,故每逢重要节点,他都会穿着朝服去朝贺。
穿衣打扮讲究细化到如此程度,有多少君子能够做到?齐国宰相晏婴说儒学坏话时,就将此当成一条罪状:“……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大概意思是,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呀!
时光飞逝。古今社会制度天翻地覆,古今审美观念差异极大。我们虽已没有必要按照孔子所遵循的古礼穿衣打扮,但要像孔子那样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时时启迪心中的善意和敬意,处处与人和谐、替人着想。这不仅体现出你的品味和修养,也是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正像《四书解义》中说:“圣人持身,即一衣服亦不苟。”又如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202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