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春波
孔子曾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且弟子三千,然而,谁是孔子的好朋友呢?
《论语·乡党篇》中,有这样两段记载:“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殓埋,孔子叹口气,说:“让我负责办理丧事吧。”朋友馈赠的礼物,即便是车子、马匹这样的贵重物品,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胙(zuò)肉,孔子不会郑重拜谢。这两句话,既显示了孔子对朋友的真诚态度,也体现出他轻视富贵、注重礼仪的内在修为。
不过,孔子的这些“朋友”究竟是谁?书中没有明确记载。
有资料说,《论语》中提及的蘧(qú)伯玉,是孔子很要好的朋友。据云,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霸天下。作为小国的卫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能够稳立中原,人民安居乐业,原因在于卫国有一位贤良的大夫——蘧伯玉。其名瑗,字伯玉,自幼聪颖,饱读经书,能言善辩,生性忠恕,外宽内直,谦诚坦荡,比孔子年长29岁,是年逾百岁的古代老寿星。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曾多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长达9年时间。孔子第二次辗转来到卫国时,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在其家设帐授徒,二人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此后在卫国的5年中,孔子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与治学上,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删述,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5年,也是儒家学说形成、儒学体系成熟的5年。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张,开创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先声,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他的言行、情操合乎儒家学说的基本观点,深得孔子的赞许与敬慕。
孔子曾赞:“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篇》)蘧伯玉是个真正的君子啊!国家治理有方时,他出来做官造福一方;国君昏庸无道时,他就把自己的主张见解收起来,辞官隐居。
《论语·宪问篇》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蘧伯玉年事已高,还派使者来看望孔子,孔子很高兴。他热情地请使者落座,并询问老先生近况。来者答:“我家夫子天天考虑如何减少自己的缺点,却苦于做不到。”来者走后,孔子感叹:“这个使臣不简单!不简单!”
孔子的赞叹,饱含对蘧伯玉的敬意。蘧伯玉每一天都要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今日之我胜过昨日之我。他有一句名言,叫作“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淮南子》)——我活到50岁,才知道过去49年所犯的错误。这种敢于面对自己过失的坦诚,展现了一位君子的格局和境界。
言及至此,让我们来看看孔子对“好朋友”这一概念的评判标准。
答案有三,也作“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卫灵公篇》)
友直,指的是朋友直率、坦诚、正直。一般来说,人都喜欢听恭维的话,夸你是帅哥美女、聪明能干、才华横溢、前途无量……谁都会飘飘然那么一小下。但如果天天陶醉于这些“彩虹屁”之中,人就会变得肤浅鄙陋,狂妄自大,称王称霸。所以,人人需要身边备有一副“清醒剂”,以便让自己快找不到北的时候及时服下,掂量出自身几斤几两。这副“清醒剂”,就是能够对你直言不讳、实话实说的真朋友。回顾历史,能够做到“正直”二字的大有人在。比如唐朝初年的魏征就对唐太宗李世民多次直言进谏,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诸多合理化建议。魏征死后,李世民叹:“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再比如北宋丞相寇准,为人耿直敢言。一次,他在殿上奏陈政事,与宋太宗言语不合,太宗发怒,起身准备回宫。寇准上前扯住皇袍继续进谏。北宋时期名臣包拯同样大公无私,犯言直谏,他曾当众和宋仁宗大吵,唾沫星子喷了皇帝一脸,仁宗用手抹干后,还得苦笑着采纳包拯的观点。
友谅,指的是朋友诚实守信,言出必践。讲信用,是孔子特别重视的交友原则之一。在《论语》第一篇《学而》16章中,先后出现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敬事而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主忠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共6章与“信”相关的内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篇》)是的,一个人如果连诚信都做不到,你还敢跟他交朋友吗?讲信用,既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鉴别可以将哪些人归为“朋友”行列的考查内容。“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宋代词人贺铸的《六州歌头》,写出了古人肝胆相照,以诚相待,一诺千金,绝不食言的满腔豪气。百年港城营口昔日繁华之缘由,与“大屋子”“过炉银”的诚信经营密不可分。在个人信用记录已被纳入法律范畴的今天,不但“老赖”无法立足于社会,说话不算之辈也正逐渐被更多人所鄙视、所抛弃。
友多闻,指的是朋友博学宏才,见多识广。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每天都能学到一些知识,自然大有裨益。小时候,父母常对我们说:“你要和成绩好、懂事、有礼貌、爱看书的好孩子交朋友,不要跟贪玩、不学习、总爱偷鸡摸狗的坏孩子在一起。”孔子也告诫我们“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篇》),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杨伯峻译)。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朋友很正直你却很狡诈,朋友很讲诚信你却说了不算,朋友博学多识你却孤陋寡闻,对方凭什么要和你做朋友呢?说到底,你想交到什么样的朋友,首先你得成为那个样子的人。如此,你俩才会惺惺相惜,心心相印,携手并肩,共同为人生理想打拼。如此,你才会真正懂得鲁迅所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