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院校参赛选手在辽宁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


省市领导检查指导职业教育工作。

实习生 代月瑄 本报记者 仲属宁
入职养殖场,每月工资实现“6000+”,从“低人一等”到“高人一头”的李思实现了人生逆袭。
自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辽宁农职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李思,天不亮就起床巡圈。忙的时候,每天要给1000多头小猪打疫苗。虽然苦点累点,但她觉得这个行业有干头,也更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李思是我市近年来中、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典型案列。
让选择中职、高职教育的孩子,成为各行业的技术骨干和行家里手,让普通平凡的技术工人实现人生逆袭,通过技能培养和提升找到人生新定位,实现理想抱负,是“技能营口行动”的宗旨。近两年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聚力“技能营口行动”多措并举,赢得硕果累累。近三年来,我市新增技能人才2.6万余人,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型人才支撑。
营口工匠 全力竞技“新赛道”
这些日子,辽宁农职院里的“名人”——2023级学生刘佳琪特别忙:在课堂上学理论,在花卉养殖基地制作花艺作品,到实体花店实践,帮学院的实践基地接单……在校学习期间就有经济收益,这是刘佳琪选择高职院校之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当初,刘佳琪的高考成绩只有300分左右。但她没有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放弃自己的人生梦想和追求,在多个大专院校里,选择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那个时候,想法比较简单,只是希望自己有一技之长就行,将来可以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没想到,进入课堂,走进实践基地,就迷上了花艺专业,我很幸运。”带着满脸自豪和自信,刘佳琪高兴地告诉记者。
“刚刚升入学院时,不好意思跟以前的同学联系,总觉得抬不起头,‘低人一等’。感觉和人家的差距拉开了,估计以后很难和学业优异的同学往来了。”然而,通过短短一年的学习,刘佳琪就实现了学业逆袭,未来的人生道路一片光明。“现在,我特别有自信。我不但能在学习期间赚取生活费,还可以贴补家用,减轻父母的生活压力。”
奠定这种自信和能力,源于刘佳琪在辽宁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花艺赛项冠军。
“他们在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金牌,奖金就有2万元。他们不但成为我们学院的骄傲,也实现了人生理想的超越,成为技能型人才的领军人物,成为同学们的榜样。”辽宁农职院园林学院副院长王蜜说。
王蜜所说的“他们”,还有该学院参与园艺项目比赛冠军的尹懋和王亮组合。
翻开比赛现场的照片,两个小家伙抢着介绍:
“这个设计和制作完成用了13个小时,两天完赛。”
“我们通过参与这样的大赛,提升了自己的技能。”
“我们在比赛中,运用了所有学到的本事,瓦工、木工、焊工我们都得会,还要在短期内做好园林设计……”
他们的讲述难掩兴奋,几乎把人带入当时紧张的比赛现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辽宁农职院的学生们在赛场上获得的荣誉,是我市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喜人成果的一个缩影。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赵精辉介绍说:“近三年来,我市以优势项目为载体,培养挖掘各类顶尖高技能人才。如今,我市职业技能人才已累计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9金10银5铜和65个优胜奖。特别是在2023年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代表辽宁省参加园艺项目比赛获得优胜奖,展现了追求卓越的营口工匠精神。”
锚定目标 精准锻造“教育链”
从辽宁农职院毕业后,杨远杰带着知识和技能,到丹东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担任技术助理,从事草莓等小浆果生产管理。如今,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种植能手,解决了很多种植生产难题。2023年,杨远杰荣获共青团中央和农业农村部联合授予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赵精辉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不少本科生理论学得多,动手能力不强。如今的企业偏好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而职业技术教育恰好在这方面具有优势: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让学生在校学到真本事,走出校门找到好工作。”
“懂技术的不懂教学,懂教学的不懂技术。”师资结构性不合理曾一度影响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针对这一情况,辽宁农职院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驻场学习调研,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等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一方面按规定聘请龙头企业技术人员,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到校工作。
“学习两年专业理论课之后,我们把学生有针对性地调配到校企合作就业的企业,顶岗实习至少6个月。”辽宁农职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为确保学生人人有所得、个个是能手,学院引入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依据职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学生从理论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多维度进行全面考核。2023年,学院入选教育部中部和东北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卓越50强、服务贡献卓越50强、产教融合卓越50强三大卓越榜单。
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是辽宁农职院的近邻,更是长期合作伙伴。这一天然的地域优势,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通了平台,也敞开了大门。
市农业工程学校进行“双元制”办学模式探索,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到德国学习“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鲅鱼圈分公司等企业合作,运用“双元制”理念与方式,为企业培养现代职业技能人才。近年来,该校为营口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盘锦港集团有限公司培养输送各类职业技能人才1600余人。在培养专业性适用人才的同时,学校大力推进升学推送工作,“每届毕业生中,大约有50%的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升学比例也将越来越高。”市农业工程学校党委书记刘大柱说。
我市积极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辽宁农职院采取混合所有制办学形式,校企共建12个特色产业学院,5个获批“兴辽产业学院”,其中与营口耘垦物业有限公司创建的肉鸡屠宰和食品加工领域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分别吸引政府和企业投入资金1000万元和2亿元改善教学条件,为区域培养输送了上万名人才。
把劳动教育纳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贯穿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是营口技师学院创新教育模式的新亮点。院长卜晓鸣说:“追求卓越,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是我院开展职业教育的基础。我院定期组织开展《榜样的力量——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观影、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理想信念。持续开展‘院长大讲堂’活动,各分管院长结合各自领域,围绕专业发展、就业创业、职业规划、校纪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展专题辅导,提升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职业认同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学生未来成长定调,这也是我院长期坚持的教育特色。”
搭建平台 技能人才走“立交桥”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如何破解这一瓶颈问题?
针对专业不对口、技术等级低、实践经验少等一系列问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点子多,招法实。
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张凯毕业后一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专业不对口,很多企业我想去也去不了。”针对类似张凯的问题,我市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开展高校毕业生免费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
“面向辽宁籍或在辽宁就读外省户籍的毕业离校3年内未就业及毕业学年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类毕业生),开展3—6个月的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经培训合格后,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机构按规定申领补贴。”赵精辉向记者介绍。
同时,我市从人力市场需求入手,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与人力资源市场供需联动,按季度动态发布急需紧缺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
大石桥市水源镇农民朱宏威参加了辽宁农职院农民技术员培训后,开阔了眼界,明确了方向。他利用坐落在水稻主产区的优势,创办了沃野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1700亩水稻,注册绿色大米品牌,带领全村1/3农户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为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我市面向脱贫家庭子女、脱贫劳动力、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学生、高校学生、离校3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下岗失业人员、转岗职工、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各类就业重点群体等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各类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培训机构按规定申领补贴。
另外,我市围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等产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编制技师培训目录。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技师学院及其他具备培训技师、高级技师资质的培训机构和在我市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具有详细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的企业培训中心,面向企业生产一线技能岗位职工开展社会化或企业技师培训。经培训合格后,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或个人,可申领补贴。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举措,为技能型人才发展搭上互通式“立交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打开缺口。
追求卓越 全域培育“新八级工”
“新八级工”是个什么概念?就是畅通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为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奠定基础。
从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的八个级别,不仅代表着一个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还直接和他们的工资待遇挂钩。
近年来,我市致力全域培育“新八级工”。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为抓手,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升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待遇收入,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2024年,我市实现“新八级工”零的突破。
石钢京诚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集特钢生产和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也是国内重要的特钢装备生产基地。王培忠在该公司从事电气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目前是该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特级技师。
提起自己的技术职称,王培忠说:“公司注重技能人才培养,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体系,成为我市首家职业技能认定示范单位。应该说,这对我们技术工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20年10月27日,公司通过了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审核,下发了批复文件《关于同意石钢京诚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函》,涵盖冶金和通用行业46个职业,123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格。”
目前,该公司在岗职工2623人,其中专职专业技术人员530人,岗位操作技能工人2071人,占比78.96%。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1568人,占技能工人总量的59.8%,高级工及以上579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36.9%。高技能人才比例的逐年攀升,为公司“降成本、稳质量、增效益”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
据了解,目前我市社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包括:营口技师学院、营口理工学院、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企业自主评价机构包括:石钢京诚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营口卷烟厂、营口燃气集团、敬业营口中板有限公司、中海油辽宁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奇志表示:“我市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为抓手,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升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待遇收入,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目前,依托企业自主评价,从具有高超技能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中,根据岗位条件、职工日常表现、工作业绩等,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这种鼓励技能人才成长的方式,将持续提升我市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