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低龄老人“两头照顾”难题待解 2025年02月24日

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寿命的不断增加,很多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人在退休后并不能享受休闲时光,而是不得不投入另一份“工作”——既要照顾自己的高龄父母,又要看护子女尚未入托的孩子。

家中上有“老老人”,下有“小小孩”,许多低龄老人不得不扛起家庭照护的重担。专家认为,为减轻低龄老人的重负,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同时加强居家设备的适老化改造。

“退休比上班还辛苦”

在2023年55岁退休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王莲要兼顾两头——既要帮助儿子照顾6岁的孙女和刚出生不久的孙子,又要照顾83岁瘫痪在床的母亲。“我的两个弟弟在西安上班,还有一个姐姐外嫁苏州,能在本地照看父母的就只有我们两口子。”据了解,王莲丈夫的母亲仍健在,虽然没有生病,但是年纪大了,也需要随时照顾着。

“老人有时候跟孩子一样,我们得哄着。不愿意吃药了,不开心了,哪儿不舒服了,都得照顾着。儿子和儿媳妇在我退休后不久就生了二胎,就是想着让我帮忙照看。”王莲说。6年前,由于王莲的母亲被机动车撞倒,身体机能大不如前,需要有人看护。

低龄老人“两头照顾”的案例在大城市体现得更明显。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宋康曾经是位教师,2024年初退休后,不仅要照顾他年迈的父亲,也要帮忙照看孙女。

“老人退休后要帮助子女看孩子,替子女分担生活重担,父母健在的话还要照看他们。我的很多同事和朋友都这样。”宋康说,“现在大部分中年人下班时间比较晚,和老伴儿一起给儿子和孙女做做饭,也是应该的。”

虽然宋康的父亲目前身体状态还较好,但也有让他无奈的地方。他说:“父亲80岁以后,每天的喜怒哀乐摆在脸上,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不知道什么事就会引起情绪的波动。”

另外,宋康最近还在向社区和一些养老机构打听情况,一旦父亲身体状况转差或者生活不能自理后,会提早考虑居家养老以外的养老模式。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80岁以上人口达3580万人,比重达到2.54%。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老年子女照护“老老人”父母的情况越来越多。在人口学家看来,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是老龄化趋势的一个侧影。

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低龄老人来说,“两头照顾”的方式可以减轻子女的压力,也可使高龄老人不离开家庭。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尤其是照顾失能失智的老人成为很多低龄老人的沉重负担。

高龄老人中失能失智者占有相当的比例。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需要照顾的失能失智老人超过4500万人,1200多万的老人则处于完全失能的状态。中国政法大学陈忠云教授认为,一旦家中有失能老人,家庭中的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和心理状态都将面临严峻挑战。“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越来越多。

更为严峻的是,囿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状况,对于失能老人的相关补贴对比目前的物价水平,可谓杯水车薪。据了解,北京市给重度失能或完全失能老人每人每月补贴600元,中度为400元,轻度为200元。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中西部地区,这一补贴更少,据了解,陕西省汉中市对重度失能或完全失能老年人实施补贴为每人每月200元。“上面请保姆,下面请育儿嫂,对我来说都不切实际。”宋康表示。

服务设施需要加大供给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类似王莲和宋康这样“两头照顾”的老人越来越多。家住北京的张女士算了一笔账,家中同时要照护摔倒后的年迈母亲和刚出生1年的孙女,“育儿嫂一个月是8000元,保姆一个月6000元,加起来1.4万元一个月,实际上再算上包吃住,一个月光请人的成本就用完了我和老伴儿的退休金。”

不少老人表示,在孙辈母亲结束产假返回工作岗位后,自己不得不参与到“轮班带娃”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和上班一样,中午都无法休息”。而如果能够拓宽3岁以下幼儿的入托渠道,且价格普惠化,托育服务质量有保障,则能够减轻这些老人的负担。

目前,全国多地正在推进3岁以下托育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北京市为例,该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已经正式建成开放,能为0到3岁的“小小孩”提供114个托位。

而在照护高龄父母方面,陈忠云表示,社区和一些养老机构应加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探索更多高龄老人集中养老的模式,为高龄老人提供更多休闲娱乐的地方。

辽宁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