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蹦出快乐和希望 2025年03月03日

实习生 代月瑄/文 本报记者 孙文茹/摄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但对于运动员来说,一年之基在于冬。冬季是运动员“加油充电”时间,营口少儿蹦床训练基地的小运动员们正是如此。

走进基地的大场地,就听见“砰砰”的弹跳蹦床的声音,混合着教练中气十足的喊声:“高!再高!”

抬头看,一个穿着体操服的灵活身影,随着教练的口令在蹦床上越跳越高,并做出连续的空中翻腾动作。带课教练推过垫子,“咚”地一声,小运动员稳稳落到垫子上。蹦床周围,六七名小运动员正在练习压脚背、前空翻等基本功。

“蹦床运动员要身形瘦长,这样在空中做翻腾和转身动作时姿态才优美。”基地少儿体能教练郭垠良一边做出随时准备保护的动作,一边向记者介绍说,“要练蹦床,就得从练体操开始,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力量、耐力、柔韧度、协调性、灵活性还有平衡能力、空中概念等很多。打好这些基础后,才能‘上网’训练。再往后就是走职业蹦床运动员道路,或者为雪上或跳水等项目做人员储备。”

根据运动员年龄,基地分上下午两个组上课,一练就是半天。

“我家孩子灵活好动,亲属介绍过来学蹦床。刚开始只是想,一方面锻炼体能,另一方面强身健体。但是训练之后,教练觉得孩子条件好,想让孩子走专业,孩子也特别有兴趣,我们也想让孩子试试。”陪伴孩子训练了一个下午的一名家长说。

11岁的小运动员严微予说:“我7岁就在这儿训练了,每周练5天,在省级赛上拿过一块金牌、两块银牌、两块铜牌。我想一直练下去,像电视里的哥哥姐姐们那样,站到更高的领奖台上。”

营口少儿蹦床训练基地是一个民营基地,孩子们能接受专业的蹦床训练,主要是依靠家长支持。在专业组训练的孩子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转换项目或者继续练蹦床。最后前往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或者其他省队继续深造。“现在,基地的首要任务就是准备全国蹦床青少年锦标赛,加强力量训练,跑步、蛙跳、高抬腿等,力量不够,比赛的连续翻转动作是做不出来的。”教练郭垠良一边矫正小运动员的动作,一边对记者说,营口少儿蹦床训练基地创办于2008年。当时,省内取消了体操队,2000年才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的蹦床又是一个年轻的体育项目,基地没有选材基础,只能让来训练的孩子先练体操,慢慢观察并寻找有天赋、不怕苦不怕累、性格好的“好苗子”,发现并和家长沟通后,再进入专业组训练蹦床,争取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

去往小训练场的路上,基地负责人谈到建立营口少儿蹦床训练基地的初衷:“既然有这个技术,我就想多培养一些孩子,给省队国家队输送一些好的运动员,为营口人争光。”

“这是年纪稍小一点的孩子训练的地方。她是转向滑雪项目的,再过几个月就要去省队了。”基地负责人的语气里掺杂着自豪,也有不舍。

正在观看小运动员练习滑雪基本功,头顶传来稚嫩的声音:“教练,您看看我们今天练得好不好?”

走上二楼。踩在厚实的软垫上,蹦床吱呀吱呀响,3名小运动员轮流攀爬并借助蹦床的反弹,在墙面做出基础动作。

“他们做的是基础的‘走墙’动作,主要练腰腹部和腿部力量。”看着记者在观察小运动员的训练动作,基地负责人介绍说。

小运动员身后的墙面上,整整齐齐挂着一排排单板,那是为转向滑雪项目的小运动员准备的。蹦床旁边是一个小餐厅,收拾得很整洁,清洗过的碗碟码放整齐。吧台吊顶上,挂着多张比赛期间的师生合影,人人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免费的。”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营养餐食之后说,“孩子们训练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在这儿吃更方便。”

进入专业组的小运动员,基地就为他们免除了课时费和餐食费。一个月80元的卫生费,是专业组唯一的收费项目。

“不算假期的兴趣班,每年来训练的有100人左右,能进专业组的七八个人。现在专业组的孩子,省级比赛金牌得了十几块了,银牌和铜牌更多了。同年龄段的全国赛,排名基本可以在前十左右。”谈到孩子们取得的成绩,在场的教练们都面带自豪。

教练介绍说,蹦床运动能够让青少年通过学习控制躯体以及肢体力量,帮助其提高身体协调能力,有助于锻炼肌肉的收缩力量,加快新陈代谢,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目前,营口少儿蹦床训练基地拥有营口专业组小队员35人,平均年龄10岁,每年都向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及其他省队输送六七名队员。部分前往省队的小运动员,将有望登上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竞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