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图 :夏立新
父亲与对联
岁月悠悠,如同老家门前那条蜿蜒的小河,静静地流淌。每当春节临近,我总会想起父亲与对联的那些事儿,它们如同温馨的灯火,照亮了我记忆的深处。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怀揣着一颗热爱文化的心。在村里,他是出了名的“文化人”,父亲读书时成绩很好,无奈家贫初中辍学。但父亲很爱学习,尤其是写得一手好字。他尤其擅长写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上午,忙完杀鸡、杀鸭及敬祖之后,母亲开始用大锅煮鸡,这时候就接近中午了,母亲匆忙用鸡汤煮黄粄(一种客家人在节日才做的美食)。
全家人随便应付一餐后,母亲开始忙年夜饭的菜肴,父亲则开始磨墨并创作对联。有些对联是他提前写到本子上的,有些是临时发挥的,好像父亲大脑里总有写不尽的对联。
父亲会拿出他那支笔杆磨得发亮的毛笔,蘸上浓墨,在一张张红纸上挥洒自如。那墨香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
那时,我还小,只记得每年除夕夜,我家是最晚吃年夜饭的一家。我们当地有个习俗,就是每户人家的每一间房门,无论大小都要贴上一副对联。所以,左邻右舍求父亲写春联的人特别多。
尽管父亲吃过午饭后就开始写,可是,等他把别人家的对联写完,再写自家的时候,天还是黑了,等到晾干墨迹贴好春联,再吃年夜饭时,左邻右舍早已吃过了,各家小孩都穿好新衣服串门儿玩了。
母亲曾经也抱怨过,说每年咱家的年夜饭都比别人家晚,让父亲为不收费的邻居可以少写点儿,但父亲只是无奈地一笑,他说,乡里乡亲的求了自己,不帮不好。
父亲写的对联,总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他写“春风送暖花先放,喜气盈门柳未凋”,寄托着对家人平安健康、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祝愿;他写“五谷丰登农家乐,六畜兴旺岁华新”,表达着对丰收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小时候,父亲写对联,我常常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那时的我并不完全理解对联中的深意,只是被父亲那专注的神情和行云流水般的笔触所吸引。
偶尔,我也会拿起毛笔,在废纸上胡乱写,企图模仿父亲的样子。然而,无论我怎么努力,都写不出父亲那般苍劲有力的字迹,更写不出他心中的那份情怀。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逐渐读懂父亲对联中的深意。那些简单质朴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他对家庭的责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每当春节来临,看到父亲手写的对联高高挂在大门上,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因为我知道,这些对联不仅是对新年的祝福,更是父亲对我们这个家深沉的爱。
如今,父亲已经离我而去,但他的对联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几乎都买春联贴,而我只想自己动手写。
虽然我的字没法与父亲的字相比,但那份对家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却与父亲如出一辙。我想,这或许就是传承的力量吧。
父亲与快板
曾经,父亲总是与一副快板相伴。快板,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田间地头的锄头,或是家中灶台上的柴火,朴实无华,却意义非凡。
父亲的快板是祖上传下来的。小时候,我听父亲说我的曾祖父兄弟是晚清文秀才和武秀才,家境殷实,在乡里也是有名气的。后来战乱不断,家境没落,到父亲这代已家贫如洗。
父亲兄弟四人,他最小。父亲四岁时,他的父亲因参加赤卫队被国民党杀害了,尸首也未找到。父亲从小跟着母亲和他的奶奶长大,十一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
父亲的大哥早年离世,他的二哥小时体弱多病,没钱看病,无奈送给了同宗的一户人家做养子,只剩下三哥和父亲跟着他们的母亲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父亲很有音乐天赋,能边打快板边唱客家山歌。那快板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略显斑驳,但不影响音质。
每当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父亲便会拿起那副快板,坐在门口的梧桐树下,手指灵巧地翻动,清脆的声音便随之响起,如同山间清泉,潺潺流淌,又似林间鸟语,婉转悠扬。
那时的我,总是依偎在父亲身旁,听他讲述那些古老而遥远的故事。父亲的嗓音浑厚,带着几分乡土的韵味。那些故事里,有忠孝节义的英雄豪杰,有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也有家乡的风土人情,还有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
父亲的快板,不仅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让我学会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他告诉我,快板虽小,却能敲打出生活的节奏,奏响生命的乐章。就像人生,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就能勇敢地面对一切。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渐渐老去,快板的声音也逐渐远去。
我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后来又在外地工作,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让我渐渐淡忘了那份来自乡土的纯真与美好。
直到有一天,我在街头偶遇一位卖艺的老人,他手中的快板让我想起了父亲,想起了那些陪伴我成长的夜晚。
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被夕阳染红的小村庄,看到了父亲坐在家门口的梧桐树下,手指灵巧地翻动快板的身影。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深深地怀念起那段与父亲共度的时光,怀念起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父亲与月光
我小的时候,乡下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喧嚣的都市灯火,但我们的夜晚,却从不缺少光亮,那是来自天穹的恩赐,星光点点,月光皎皎。
白天,大人们忙碌于田间地头,汗水浇灌着希望,而我们这些孩子,则在泥土与稻香中嬉戏,追逐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被大山吞噬,晚餐的炊烟袅袅升起,家门前便成了我们最期待的乐园。
吃过晚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或站或坐,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那片浩瀚的夜空。
夏天的夜晚,尤为迷人。
月亮,像是悬挂于天幕之上的明珠,散发着柔和而神秘的光芒,将大地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那时的我,总是痴痴地望着月亮,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父亲,会在这样的夜晚,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听得入迷,仿佛自己也化作了那轮明月下的一片云朵,随风飘荡。月亮下的大山,显得更加深邃而神秘。
父亲又讲起了红军的故事,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如何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发出的呐喊,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当然,还有《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豪杰,《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东游记》里的八仙过海……父亲也会用他那质朴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在童年的时光里,就对这些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这些故事,既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也给了我启迪和教育,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同时让我热爱上文学。
如今,我忙中有闲时,总会想起那段美好的时光。那些关于月亮、大山和故事的记忆,如同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虽然时光无法倒流,但记忆不会被遗忘。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抬头望向那片熟悉的星空,仿佛还能看到父亲那慈祥的笑容和深邃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