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7日
李玉铭种植“妮娜皇后”的园区。
李玉铭向大家介绍“妮娜皇后”。
村民在疏果。
引言
一串串饱满多汁的葡萄如同璀璨的宝石,站在葡萄架下的是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葡萄大王”李玉铭。他所建立的试验示范园,是营口地区第一个获得成功的“阳光玫瑰”园区,也是整个东北地区首个成功的“阳光玫瑰”园区,在当年全国葡萄品鉴大会上崭露锋芒,引起全国葡萄市场的轰动。他以坚韧的毅力、勤劳的汗水和对葡萄种植的无限热爱,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葡萄世界,领略他的成就与风采。
日前,记者跟随营口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刘钊副会长,来到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芦屯镇驼台铺村李玉铭的葡萄大棚,此时村民们正在除草、施肥、疏果……忙得不亦乐乎。
李玉铭指着刚刚结果的葡萄告诉记者:“这是我2021年选种的‘妮娜皇后’,是目前市场最畅销的葡萄品种之一。”53岁的李玉铭是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简称开发区老科协)副会长,他20多岁时从2亩地开始试种葡萄,至今已有30多年了。如今,他合作、指导的种植园面积超过3000亩,年产“阳光玫瑰”“妮娜皇后”“巨峰”“红提”等各类精品葡萄上百万公斤,带动周边农户800多户,为农户创收上亿元。
2021年,他注册成立了营口茗园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品种引进试种开发,精品葡萄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式企业。
选好品牌 提高品质
李玉铭介绍,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北纬40度附近,热量充足、降水适中,光照条件优越,处于国际公认的葡萄生长黄金地带,葡萄种植历史悠久。近1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有机、高品质的葡萄成为消费的主体。“栽种老的葡萄品种,果农们辛苦一年有产量没市场,虽然饿不着但也富不了。”怎样让葡萄种植产业增效,是他反复思考的问题。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玉铭了解到“阳光玫瑰”这个葡萄品种因良好的口感而深受消费者青睐。在他苦于没有种植经验时,2018年1月,李玉铭有幸收到“耕耘者振兴计划”公益培训班的邀请。通过培训学习,他对“阳光玫瑰”的种植技术、市场前景有了深入了解。培训结束,他来到江苏、浙江、云南、江西等地进行考察,对市场前景充分评估后,李玉铭果断决定种植“阳光玫瑰”这一新品种。
“我们地区葡萄品种多年来一直以‘巨峰’‘辽峰’‘红提’等为主,‘阳光玫瑰’我是第一个试种者。当时家人并不支持我试种该品种,一旦试种失败,多年积攒的血汗钱将付诸东流。”李玉铭说,水果在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多的消费份额,消费者对高品质水果的需求持续增加。他愿意去尝试、改进区域适宜种植的葡萄品种。
方向、思路、理念都正确,可2020年辽宁地区经历了3次台风,给李玉铭试种“阳光玫瑰”带来不小的挑战。台风袭来,降雨量大、温度低,出现了果梗硬、落粒较重、果品质量不佳的现象,直接造成经济损失68万余元。面对天灾带来的损失,李玉铭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与老师联系,商讨对策。“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吃住在大棚里,自己动手栽种、测温、施肥,从开花到结果,每一个环节都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每天在大棚里步行3万多步是常态。”李玉铭说,种植葡萄不但要懂技术还要有体力,搞试种更要加倍付出精力和辛苦,每个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果品质量和产量。
他把各位老师给出的管理方案与自己摸索出的种植经验相结合,制定有效的技术管理方案,葡萄品质逐渐得到改善和提升。为应对台风和强降雨天气,他采用“设施栽培”。这一技术激发了他新的发展方向——做冬储葡萄。“辽南地区光照好、温差大,有利于‘阳光玫瑰’上糖、上香,对于地域生产精品果非常有优势。本地‘阳光玫瑰’上市时间大概在9月20日后至10月中旬,但10月中旬会有霜冻,‘阳光玫瑰’在设施里栽培,能避免霜冻问题,再加上保温措施,‘阳光玫瑰’可以晚采,售价更高。”李玉铭表示,通过设施保温进行促晚栽培,利用冷库来冬储,在春节期间上市,‘阳光玫瑰’这一品种现已创利 120余万元。开发区老科协会长李秀文说:“这不仅是营口地区第一个获得成功的‘阳光玫瑰’园区,也是整个东北地区的首个园区,在当年的全国葡萄品鉴大会上崭露锋芒,引起了全国葡萄市场的轰动。”
分享技术 带动致富
果农们看到李玉铭试种“阳光玫瑰”成功了,纷纷上门请教经验,无论谁来“取经”,他都耐心讲解。村民姚晓艳说:“我种的葡萄亩数少、产量低、品种老,早年买农资都困难,老李那时做农资就没少帮我。现在我又跟着他改种‘阳光玫瑰’,如今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像姚晓艳这样的农户,李玉铭不知帮助了多少。
开发区老科协秘书长张艳萍介绍,开始果农们到大棚来请教,后来“取经”的人多了,遇到共性问题,李玉铭就在线下开设公益课堂。截至目前,他共举办了8场大型的技术交流会、观摩会,每场会议参会人数都达200多人,小型培训会16场,每场参会人数也有80多人。疫情期间线上指导培训多达2万人次。采访现场,李玉铭的手机不时响起,多数都是果农在咨询技术问题。
“马齿苋具有保持土壤水分、调节棚内温度、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等优点,我还是首次在果园里看到用此草做生草覆盖,很有创新性。”省农科院研究员王宝申说,茗园的大棚空间设计很独特,架形高度适中,便于施肥、采摘、疏果;空间密度好,省水、省肥、容积率高。
“葡萄种植基地为周边的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在园子里干活的村民现有23人。”张艳萍说。“除草、修花、修穗、疏果、施肥,园子里的活儿我都干。” 56岁的村民刘英告诉记者,在葡萄园里打工,她每月收入4500元。
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引导更多的果农通过“品质果”增产、增收、增效,2021年,李玉铭又开始试种“妮娜皇后”。通过3年的种植,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种植管理技术。他种植的“妮娜皇后”葡萄口感好、甜度高、色泽佳,深受消费者好评,出园批发价格高达每公斤100元,亩产收益十多万元。同时,带动农户种植500多亩,产值超过6000万元。
科技创新 绘制蓝图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果树种植行业,李玉铭开始研究数字农业。他说,近几年随着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人工减少是必然趋势,实行机械化、现代化的种植方式是未来发展方向。李玉铭去年到浙江,参加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小康》杂志社共同创新打造的“头雁会客厅”节目,通过学习交流,眼界拓宽,想法更多。
他表示,将发挥公司技术团队优势,持续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为依托,实现生产标准化、产业规模化、科技高新化、机制市场化、园区景观化的目标;推动、带领精品葡萄的生产发展,引导农户做好提质增效工作。如今,他又把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送到南方学习先进的销售运营知识,等儿子学成归来,将组建电商团队,筹建产地仓储、冷链、分拣中心及全产业供应链,为周边农户提供销售渠道。
记者感言:
李玉铭以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创新精神,在葡萄种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不断引进葡萄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提高葡萄产量和质量。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个人的努力和才华,更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他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喜好,种植符合市场需求的葡萄品种,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他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帮助其他农户提高种植水平,共同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决心,并不断努力和创新,就能够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取得成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本报记者 赵颖 文/摄